如何理解媒介?各广告渠道效果分析 | 鲸歌

作者:无忧博主 2024-03-13 浏览:17
导读: 手写的广告更有人阅读。我们常常在一些小店外面,看到这样的手写广告牌,有粉笔写的、有荧光笔写的、也有插上电会发光的。为啥手写的广告会更有人愿意阅读?往小了说,手写的更有亲和力...

手写的广告更有人阅读。

我们常常在一些小店外面,看到这样的手写广告牌,有粉笔写的、有荧光笔写的、也有插上电会发光的。为啥手写的广告会更有人愿意阅读?往小了说,手写的更有亲和力,更容易被人接受;往大了说,这其实跟媒介的不同有很大关系。

在营销推广中,我们把广告投放渠道也称作媒介渠道。

凡是打广告,就必然面临着媒介渠道的选择。同样的广告内容,不同的媒介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大不相同的。正确地理解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,是我们进行广告投放中决策的关键。

谈到媒介,绕不开的人物就是加拿大的马歇尔·麦克卢汉。他是20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学理论家,在他的经典之作《理解媒介》中,其的核心观点就是——媒介即讯息。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.

如何理解这句话?

媒介就是把信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传递给我们的介质。媒介就是介质,就是介绍人,再通俗点讲,媒介就是媒婆,只不过介绍的不是对象,而是信息。

媒介就是形式,讯息就是内容。我们往往觉得内容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,却忽略了形式的作用。麦克卢汉所说的,媒介即讯息,其实潜台词是媒介比讯息更重要。

同样内容的车贴广告,贴在一辆奇瑞QQ上,和贴在一辆劳斯莱斯幻影上对人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。不同媒介对人的卷入程度和影响不一样:当我们在一辆劳斯莱斯上看到车贴广告,会不自觉地感到惊讶和重视,目光自动被其吸引,无论广告是什么内容,已经引起了我们足够多的注意力,潜意识里也因为是顶级豪车而格外重视这则信息。而同样的内容,在奇瑞QQ上却没有这种效果。

也有人讲这句话翻译为,媒介即信息。虽一字之差,但讯息和信息所涵盖的内容和含义却有所不同。

Message 在这里更有信号的意味。媒介就是信号,无时无刻不在发送着信号,每一种媒介给人的信号都不一样,人们对其的感受,受到的影响也不同。

在手机刚刚普及的那几年,人们对接到陌生电话还没有那么防备,房地产、保险、培训等公司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电话营销。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外呼团队,没日没夜地进行着电话销售,转化率和费效比都还不错,消费者初期对这种来电还是较容易信任的,企业在这一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。

然而,随着智能手机防骚扰和来电标记等功能的实现,电话营销的好日子走到了尽头。人们先是受够了这种无休止的骚扰,对自己的信息被泄露气愤无奈,其次一看到来电标记为推销,或者看到座机号码,就条件反射般地无情挂断。再加上,人们交流沟通的主阵地已经转移到了微信,直接拨打电话成了熟人之间、或者网络不畅时的应急方案。

时至今日,就算质量再好、价格再实惠的产品使用电话销售的形式,你也会不自觉地感到反感和不信任。这就是电话这个媒介的变化带给人的影响。不是内容变了,而是形式对人的影响产生了刻板印象。

再举个栗子。

“电子书终究要替代纸质书”这种观点已经标榜了很多年,但现在“印刷回归”的呼声越来越高。读书人可能都有这种感受:真正学术类的、大部头的、要耐着性子好好啃的书,还是纸质的读起来更舒服,更能让人沉浸去。而爆文网文,电子书滑动着却是爽的飞起。

这就是承载文字的这个媒介,所释放出的信号,所带给人的影响。这种影响深入到人们的观念中,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,形成集体的潜意识。这种集体性不是内容所能创造的,因为每个人看到的内容可能都不一样,但形式或者技术带给人的影响是社会性的,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意识和行动的。

所以,不是内容制造了观念,而是形式制造了观念,技术创造了流行。

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说,媒介释放信号,形式大于内容。这在我们营销传播和广告投放渠道的选择上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。

企业在选择广告投放渠道,也就是媒介渠道的时候,有着各种各样的纠结:

到底是投户外广告?还是投广播?

是投微信朋友圈信息流还是今日头条直通车?

是投微博APP开屏广告还是网络视频贴片广告?

是投小区车库道闸 or 分众电梯框架?

是发宣传单还是拉条幅?

······

我们在理解了媒介对人的影响和媒介本身的特殊性重要性后,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各种渠道的利弊,以帮助我们做出选择,减少焦虑。

○互联网广告

百度推广、竞价排名、APP开屏、视频贴片、朋友圈信息流、今日头条直通车等,我们将这些统称为互联网广告。

这些眼花缭乱的推广形式、套餐组合,让企业决策者陷入茫然。而其提供的按点击付费、甚至按成交转化付费,又让老板觉得广告费没白花。

最终的结果就是老板认为投出去的广告是“可见”的,管理层拿到了数据支持,执行层一直在干活,整个公司被这种互联网广告所绑架,像吸食了广告毒品,投放一减少各种率就下来了,投放一增多,完全没有利润赚,钱都投给了渠道,白白给百度们、给今日头条们打工。

光鲜背后的残忍事实,愿意透露着总是少数,但我们也总能看到某企业的“投了32W转化了3单”这种类似报道,陷入流量陷阱的企业苦不堪言。

同行竞争恶意哄抬点击单价,为了挣排名、挣曝光,点击一次几百上千元的案例比比皆是。鹬蚌相争,百度们盆儿满钵满。

那究竟要怎样理解互联网广告呢?

华杉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:互联网广告不是广告,是窄告!

广告广告,广而告之,广告的基本属性是集体的、大众的,是用来影响集体的,制造或利用集体潜意识是广告的原理(这点我们在后期文章里再谈),是从一个点散播、辐射出去,一对多的沟通。

而互联网广告呢?不管是网页端,还是手机端,都是屏幕前的你一个人在看,受众是单一的,除了你没有其他的观看者、参与者,是一对一的沟通。

这就导致了互联网广告没有集体效应,没有营造出环境,没有氛围感。而这些恰恰是广告起效果的基本的原理和要素条件。

人是环境的产物,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。当互联网广告以一对一的形式展现时,媒介环境不起作用了,影响不了人了。APP开屏广告,你只想赶紧点“跳过”按钮;视频贴片广告,有会员的赶紧跳过,没会员的先静音,然后打开别的网页浏览,等1分钟或90秒的广告播完后,再回来看。

像朋友圈这种“信息流广告”更是如此。在刷朋友圈时,如果信息流里出现了广告,由于微信在上面标注了[广告]二字,所以你会本能地快速划过,绝不愿意多停留1秒。没记错的话,朋友圈广告第一个吃螃蟹的应该是宝马中国,具体效果怎么样很难说,你可以说它增加了品牌知名度,但在我看来也就是一次事件营销,真正为品牌资产增加多少,很难说。

互联网广告的形式也在不断“创新”,微博的APP开屏广告,以前多是静态海报,现在变成了更炫的3秒微视频(叫gif图也可以)。但无论怎么变化,哪个品牌的开屏广告被你记住了?潜移默化中,你的消费行为有受这些广告形式的影响吗?有人说,我记得常常看到伊利牛奶的开屏广告,但事实上,是你早就记住了伊利,而绝不是因为它的开屏广告。

回到文章开头“媒婆”的比喻,你是喜欢通过一个有公信力、有口碑、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媒婆将自己的闺女(产品)介绍出去,还是想通过一个私底下、神神秘秘、跟人交头接耳还总想盘剥你的媒婆来介绍呢?

关于媒介的理解,和广告投放渠道的分析,还有很多要讲,篇幅有限,今天就讲到这里。总结一下:

理解媒介

1、媒介即讯息,媒介即形式,媒介即环境,媒介即影响力。

2、形式和环境的影响大于内容,不要低估媒介的作用,广告投放尤其要重视媒介渠道。

3、广告是广而告之,广告渠道越没有集体性则效果越差。

4、不同的广告渠道对人的影响不同,不同产品要选对相应渠道。

5、互联网广告本质是一种窄告,不具备广告的普遍属性。

6、广告渠道的选择,要追求环境的营造,价值感的塑造。

接下来,我们将聊电视、户外、分众、广播等其他广告渠道的属性和优劣。持续关注,不要走开!

( 全文完 )

转载请注明出处:无忧博主,如有疑问,请联系(762063026)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uyouseo.com/yingxiao/4209.html